2024年8月9日,由海淀区政府指导,海淀区体育局与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联合主办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体卫融合研讨会在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举行。海淀区体育局副局长王宏、区体育科研所所长倪泽飞、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林鹏卫、区疾控慢病所所长曹文栋、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洪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适航系副主任杜锋、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及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院长贾斌等近1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海淀区体育科研所所长倪泽飞主持。
会上,高校专家、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体卫融合方面的成果和规划。一致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如3D打印技术、远程康复控制、运动模拟设备等不仅提升了群众触及健康防治的机会,还降低了医师等资源成本。在体卫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双方应互助赋能,更好地服务健康海淀。特别是搭建体卫融合垂类大模型,形成高品质数据基座,让数据要素指导带动相关产业、产品落地发展,提高应用效能。
在具体探索落地方面,德尔康尼基于长期保障国家队运动员,特别是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的实践经验,深刻认识到科技助力体卫融合的重要意义。同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冬奥遗产转化的重要指示,创造性地设立运动机能评估与科学健身门诊,将保障国家队运动员的经验、技术转化到服务普通群众,指导民众更好地科学健身。
贾斌院长介绍,德尔康尼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实现了在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北京市公安特警评估以及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应用。同时积累了上万条群众科学健身动作库,完成带教215场,线下参与人数1500人,线上通过视频直播、小程序指导等受益人群达数万人次。此外还通过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喉舌进行科普推广,联合海淀公园等进行线下科普教育,最大限度地助力全民健身,推动全民健康。
贾斌院长表示,德尔康尼重视产学研融合,联合北大医学部、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开展运动生理、体质监测等领域研究应用、技术攻关;大力推广3D打印在医疗手段中的应用,还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开展科学健身防治慢病项目。未来,德尔康尼将充分利用好海淀这片热土,发挥用户基础优势和社会资本便利性,搭建体卫融合发展平台,不断研究讨论应用场景,让参与企业都能够实现价值。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洪平建议,要将健康防治做到全周期、全领域、全过程,建立体卫融合系统性工程,率先打造健康海淀。同时,在海淀区推动数据标准体系,构建数据可靠的体育大模型,依托数据进一步实现场地、人才、服务体系的高效能发展。为海淀区“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海淀区“体卫融合”未来发展规划,海淀区体育科研所所长倪泽飞介绍,接下来,海淀区体育局将与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合作,在体卫融合工作中高效运用新质生产力建设“海淀区青少年运动员体卫融合科学训练平台”、“群众科学健身和慢病运动干预平台”和“大型赛事运损保障平台”三大平台的构想,以及推动体育健康领域课题转化、产品落地的工作方向,形成企业联动,促进科技转化和“体卫融合”发展。
特别是针对慢病防治,海淀区疾控慢病所所长曹文栋补充,随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行动倡导“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群众的健康意识提升,体卫融合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卫生和体育部门要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海淀慢病防治和疾病预防新路径。
海淀区体育局副局长王宏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体育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场景,体育融合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此次研讨能够提升认识、凝聚共识,充分结合海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优势,利用海淀区高校、中小学校、高新企业的群众基础,将体卫融合工作从传统的竞技体育保障转向更为广阔的群众健康服务领域,可以使该项工作迎来更加持久、健康的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卫融合”,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卫生与健康的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体”和“卫”在专业、资源、智力、人才、场景、发展路径等各方面的融合,并研究探讨成立由体育、卫生主管部门指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关机构等组成的海淀区“体卫融合”联盟,各自发挥优势和长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让“体卫融合”能落地、有新意,做出海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