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有时去治愈。”∣小儿骨科诊室里温情的一幕

来源: 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日期:2024-11-13  点击: 

  2024年11月12日,是白求恩逝世85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想给大家看这样两张特别的照片:

  


  这是2024年11月11日,德尔康尼小儿骨科主任李承鑫医生接诊的一位小患者,她戴着头颈胸固定支具,除上肢外,整个身体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内,只留一个略带婴儿肥的小脑袋露出来。

  一张照片中,白白净净的小女孩端坐在诊椅上,目视前方,神情自然而放松,一旁的李承鑫主任歪着头、带着笑,一脸宠溺地端详着小姑娘。

  另一张照片中,小姑娘扑到李承鑫主任的怀里,李承鑫主任一只手搭在诊桌上,另一只手很自然地揽过小女孩的肩,那个力道看起来让人觉得温暖安静而又踏实有力。

  这是个不幸的小姑娘,7岁,唐氏儿,且患有环枢椎脱位合并双下肢不全瘫痪,7个月前李主任为其实施了手术,此次就诊的目的是复查。

  看的出来,李承鑫主任对这个小患者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医生对患者的关怀,也有长辈对晚辈的怜爱,还夹杂着同情、心疼、惋惜与期待……

  这个女孩与我们印象中的唐氏儿不太一样,外观上与正常人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且看起来并没有怯懦呆滞的感觉。她活泼好动,在诊室里充满好奇地不停“探索”,甚至在李承鑫主任为她检查时,调皮地把拉扯把玩着主任白衣上的胸牌。李承鑫主任没有制止、没有躲闪,放任着小姑娘的“无礼”行为,甚至不时低头宠溺地欣赏着她的“杰作”,还下意识地伸手去托扶。

  或许因为小姑娘对7个月前给她做过手术的李承鑫主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她很自然地给了主任一个大大的“熊抱”,还像个大人一样在主任的背上拍了拍。

  李承鑫主任温柔地回应着小姑娘,他捏了捏小姑娘的胳膊、摸了摸小姑娘的背,高兴地说,“长胖了,你真棒!”

  


  这样温馨的就医场景让人恍惚间感觉像是爷爷见到了久别的小孙女,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孩子的妈妈面带愁容向李主任诉说,戴着支具孩子觉得很不方便,也担心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的会被老师同学歧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摘掉。李承鑫主任语重心长地解释,“孩子本身患有特殊疾病,依从性比较差,而且颈部肌力较差。支具的佩戴一方面可以避免颈椎过度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保护颈椎的作用,防止因孩子间推搡打闹而受伤。这是一个正常的从治疗到康复的过程。不要怕麻烦,也不用顾虑太多。等再过一段时间彻底恢复了,咱们放放心心地摘掉支具。” 这番话无疑给孩子的妈妈吃了一粒定心丸,她感动地连连点头。

  


  而得知孩子的妈妈遵医嘱经常带孩子去游泳,李承鑫主任露出满意的笑容,“孩子颈背部肌力偏弱,游泳可以很好地锻炼肌肉力量,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效果!” “总是去帮助,常常去安慰,有时去治愈。”这是对医生这个角色的定位最好的诠释。医学固然有它的局限性,时至今日,我们能治愈的疾病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但医学绝不是冷冰冰的科学,它饱含着温情和人文精神。学会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带着同理心与他们深度共情,给他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有尊严、有希望地活着,永远是医者在治疗身体的病痛之外更高阶的社会价值。


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9266号-1  技术支持:德尔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