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从“全民健身”成为社会风尚,到“体重管理”上升为国家行动,健康的概念已经从被动的看病治疗向主动的健康促进转变,康复医学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4月17至18日,海淀区“跨越·融合·聚力——康复人才发展计划系列专题培训”在德尔康尼骨科医院正式启动。海淀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书记、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劲涛,海淀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副书记孔磊,海淀区卫生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雯出席启动会。德尔康尼骨科、康复科、全科等医护团队,海淀区有关医院、医联体单位从事康复工作的医务人员等近100人参加培训。
本期培训以“聚焦功能评估与重返运动的肌骨康复新征程”为主题,邀请德国康复医学专家Helmut Hoffmann教授,以理论授课、案例研讨和实操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康复理念、技术、模式和方法展开分享交流。
运动康复新理念——以科学运动实现“鼓励性防治”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运动机能减退成为普遍现象,沉迷手机的“低头族”,久坐不动的“上班族”,体重超标的“肥胖族”,往往陷入“想运动怕受伤—一运动就受伤—伤后难康复—更加害怕运动”的恶性循环。
Hoffmann教授分享了“临床运动(MET)”和“运动健康(HET)”两个概念。“临床运动疗法”是指肌骨系统损伤后,身体功能和运动机能的康复过程,所有的训练和干预措施发生在损伤之后。而“运动健康疗法”更关注预防运动损伤和运动机能减退相关的疾病,所进行的训练和干预措施是预防性的,以科学运动实现“鼓励性防治”,让每个人都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运动和生活。
这与德尔康尼正在深入推进的“体卫融合”模式不谋而合,总结20多年运动医学实践经验,德尔康尼打造运动机能评估与科学运动体系,在体育运动中融入预防内容,在医疗场景中加入运动指导和运动带练内容,让人们能够更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方式、运动负荷,预防运动损伤风险,从而真正享受运动,无论是促进健康还是体重管理,甚至体姿体态矫正等,都将从中受益。
康复方案的制定——从时间导向到功能导向
运动促进健康,但当运动损伤不可避免地发生时,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将帮助患者快速恢复,重返生活、重返运动。
Hoffmann教授指出,传统康复模式以时间为导向,规划出各个阶段的康复时间、康复内容,阶段性推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个体情况、恢复进度有所差异,往往无法以时间来明确划分,而应该以具体的功能指标来评估和推进康复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根据每个患者的特定情况,从骨科、康复、营养甚至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评估、改进、再评估,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在互动交流环节,德尔康尼的康复师分享了骨科康复一体化、多学科协同康复的做法,得到了Hoffmann教授的认同:在康复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一切从治疗和康复效果出发,术前康复早介入、术后康复无缝衔接,给患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全周期的康复服务。
重返运动的标准——基于专业评估测试和精确数据分析
经历运动损伤康复之后,什么时候可以重返生活和工作,乃至重返运动,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是患者感觉“不疼了”?还是康复师的方案执行完毕了?Hoffmann教授结合多年服务专业运动员的康复经验指出,重返运动的标准不是康复师的主观判断,而应该来自于科学的评估测试和大量、精确的数据分析,结合功能性测试、项目特异性表现测试,甚至心理测试等结果做出决定。
在实操示范阶段,Hoffmann教授使用德尔康尼康复科最近迭代升级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和鹊动智能交互力量测试训练系统进行了讲解,并为一位ACL术后康复患者进行了测试和评估。系统搭载的传感器和动作捕捉器可以精确获取患者在不同测试中的表现数据,数字化技术和交互技术可以对得到数据指标进行精准分析,既可以提示康复训练强度与频率是否合理,指导康复师调整康复方案,也可以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比对,评估患者的康复进程、是否达到重返运动的标准,实现了康复医学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两天的课程,为德尔康尼和参加培训的各家医院康复医务人员打开了“新视界”,今年,德尔康尼还将持续承办海淀区康复人才发展计划系列专题培训,推动康复理念、技术、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让更多患者享受运动的快乐,Return to PLAY!